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国学大师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讲老子》。
傅佩荣老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的是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凤凰卫视主讲《国学的天空》,东方卫视主讲《老庄的智慧》,还在得到平台开设了“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同样著名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核心理念是“礼”,从“礼”出发发展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文化思想;而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述了世间万物的来源和变换过程。
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经”和“德经”的合集。老子的“道”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辩证思维。阐述是事物相互转化,运动变化的规律。我们所熟知的《道德经》(也称为《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辩证法思维,比如在《老子》的第二篇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短就没有长等等。
今天我们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三点差异。
第一点差异是:儒家以“人”为中心;而道家以“道”为中心。傅佩荣老师说,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体系主要差异在于:儒家是以人为中心,而道家是以道为中心。孔子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话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有所谓“人不学,不知道”,没有接受启蒙,就无法明白人生的正路。所以儒家认为,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外迸发出来。而道家的道并不认为,万物都是以人为中心,而是“道”。道家的“道”并不局限于人的世界。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才是万物的来源,而人只是“万物”之一。
是看待万物的角度不同了。如果我说,这只猫很可爱,这多花很漂亮,这些观点都是站到“人”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的,甚至是站在个人主观的角度。但这只猫真的可爱吗?这朵花真的漂亮吗?当然未必,因人而异,甚至还会时过境迁,不同时间看法都不一样。所以道家思想是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这个世界,并不是以“人”为中心,这样可以排除人类的主观性、价值观的影响,去呈现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和价值。如果不能摆脱“人为”的想法和观点,那么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将会蒙上一层人类的观点。
我们来讲个故事吧。有个故事叫“楚王失弓”,说的是楚国国君有一把天下闻名的宝弓。
楚王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只要找到弓的人是楚国人,就不必去计较了。孔子听了就说“何必曰楚?人失弓,人得之。”不管如何,只要弓在人的手上,就不必去计较了。老子听到之后说“何必曰人,失弓,得之。”不要说是谁失去了,谁得到了,猴子、蚂蚁得到了也不必去计较。首先,以楚国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人难免有国家意识,古人也一样;其次,儒家注重人类的共同意识;最后,要设法扩大万物的层面,就是一切都在宇宙里面,就是一个整体。以道家的思想来说,一旦突破了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那么就可以出现更加宏大的整体观。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社会性”,而以“道”为中心,强调的是“自然性”。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都是相对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三十根辐汇集安在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空处,这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处,这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成房屋,有了房屋中间的空处,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任何东西的实有部分要给人带来便利,是靠空虚部分发挥作用的。看似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不以什么为中心。
第二个差异是:儒家强调“天地人”的区别;而道家强调宇宙是一个整体,没有差别。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因此《诗经·大雅》中有所谓的“天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然而,道家显然是把“道”当做宇宙的最后根源。道家出现之后,以“道”代替“天”,而“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是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甚至是革命性的。“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但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
譬如,老子一方面说“天长地久”(《老子》第七章),但同时也承认“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及“天地尚不能久”(《老子》第二十三章),狂风不会吹一整个早上,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即使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这说明了自然界有它本身的限制,无法作为至高的存在,因此老子提出“道”才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初始,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整体。
在《庄子秋水》篇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八个字说出了道家对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思想。道家认为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人来看万物的话,万物当然有贵贱啊,花比草要更可贵啊,黄金比石头可贵啊,钻石比黄金可贵啊,大官比小官要重要啊,这是人来看。从人来看的话,都会分得很多不同的价值,但是呢?它都是人为的,相对的,从道来看的话,是一个整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思是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而这个东西就是“道”。
第三个差异:儒家追求“圣人”;而道家强调“无为”
儒家强调的是德行修养,强调人性向善,你这一生就要择善固执,到最后止于至善。儒家也讲究“天人合德”,“君子”或者“圣人”是人的最高追求,孔子认为人每隔十年就需要提升到不同的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等,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修炼的过程。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道家也并没有将圣人或者君主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而是崇尚返璞归真。要么悟道,要么普通人,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说,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所以,能悟道的人很少,道家还不重视你去念书,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老子对于念书的态度。庄子里面说得更直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像这个是道家的立场。
人活在世界上只有两种要求,一种是仁爱,一种是正义。儒家的思想比较偏向正义,希望说你善恶有适当的报应,道家的思想比较偏向仁爱,就是可以包容一切。所以老子最喜欢讲的比喻是什么?母亲。把道当作母亲,母亲对于子女统统包容。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都体现了道家的包容思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太阳东升西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这样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人要问问自己,我们的美好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治人说的是要向自然学习,要跟天地一样无私地奉献。所以,治人就是为社会人群服务。治人它是向外的,事天是向内的。不管对外还是对内,莫若啬,再也没有比啬更重要的。
那么,什么叫做啬?啬就是要爱惜资源,要节俭,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奢侈,那就糟糕了。这种情况下你的钱永远都不够用,就会把修道的时间拿来拼命赚钱,那么人生方向就已经走偏。赚钱不是错,但赚钱是手段、工具,它是帮助我们修道的,这样就对了。老子曾说:“夫若啬,是以早服”。一个人如果爱惜、节俭,他就会及早地走上道,及早地服从道。不要老想到钱上面去,不能变成钱的奴隶,包括精神、力量、时间、资源等方方面面都要节省,都不可以浪费。
很多东西现在看是正的,但不久后一下子就变邪;现在看它是善的,不久以后就变不善,这就叫妖。如果买股票,你一定很慎重去选择,这两只稳赚的,可是一进去,它就跌了。因为它是会跌的,没有永远涨的。越看越气,怎么同样大家都在买股票,他一买就涨,我一买就跌。其实,人类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没有理性的沉思,我们的生活终归浑浑噩噩毫无意义,甚至死前都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样一种沉思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可以积极地用的理性去认识和思考我们所观察到的模式与经验,获得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理解。
沉思是令人满意的生活中最令人满意的,它带来了与之相伴随的快乐,还有实际的作用与好处,在本质上是值得的。所以沉思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
曾仕强 ,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在函谷关现场讲解《 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
在《曾仕强讲中华文化·大合集》中,他从家庭和睦到企业发展,以《道德经》、《易经》为基础,用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深挖国人为人处世背后的道理,助你走出一条乐天知命的人生之路。
相关问答
百家讲坛有讲老子和《道德经》,是姚淦铭主讲百家讲坛有讲老子和《道德经》,是姚淦铭主讲
曾仕强讲的好在《百家讲坛》中讲解道德经的讲师众多,而谁讲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判断,不同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以下是一些建议:1.**曾仕强**:曾仕...
百家讲坛讲过的国学作品很多。论语、庄子、道德经、易经、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等都讲过百家讲坛讲过的国学作品很多。论语、庄子、道德经、易经、三字经...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规律是宇宙的主题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以名状的道德经一开始便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
规律是宇宙的主题是自然的规律是不可以名状的道德经一开始便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中央十频道每天中午12:45的《百家...
[最佳回答]《百家讲坛》下载http://search.verycd.com/query/%E7%99%BE%E5%AE%B6%E8%AE%B2%E5%9D%9B/《百家讲坛》栏目的mp3/rmvb格式的下载...
你可以在优酷上直接找,他讲的还是比较好懂的,很有文化的一个人。还有一些其他内容都可以看的,比如道德经,家风之类的。你可以在优酷上直接找,他讲的还是比较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老子为何要出关,函谷关关令又和他有着怎样的对话。老子本各李耳,在先秦的文献中多用老聃这个名字,被后人称为老子。也有一说...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讲座式栏目,以下是一些《百家讲坛》中涉及哲学思考的名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地...
怎么能说“百家争鸣”里没有孔子呢?“百家”泛指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杂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多思想学术派别。这就肯定了“儒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