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从此周天子权威不在,春秋时代拉开帷幕。

春秋时期,全国有140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周天子的王命不行,导致了列国内乱和诸侯兼并,此外戎狄横行,华夷杂处,天下大乱。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春秋

当时的中原诸夏所最感威胁者,南方楚国、山中北戎。周天子既然权威不在,无法抵御外侮,于是便产生了齐桓、晋文的霸业。

霸主的意思,大致有四:尊王、攘夷、禁抑篡弑、裁制兼并。

也就是说,最初的霸主是代周天子行王政,于是周的天下可以得到苟延残喘。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便说明了齐桓公称霸的尊王攘夷的重要性。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春秋列国

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统治中心,其事创始于齐,而完成于晋。 总观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

一、霸政是中原诸夏农耕民族的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使中原不致沦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二、霸政是为了联合抵抗南方楚国的武力兼并。

春秋时期的国与战国时期的国并不相同,更像是古希腊的城邦,是不连续的,没有明确的国界,霸主便是城邦的联盟。为了争取成为霸主,各诸侯相互争斗,而霸主随君主的变迁而变化,因此春秋五霸是五个人。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春秋争霸是城邦联盟

春秋五霸,“五”大约是虚指,并非真的只有五个人,春秋五霸有七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五霸无论有几种说法,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最没有争议的,史称“齐桓晋文”。

春秋争霸的结果,是诸夏逐渐联合,而楚国开始融入华夏。

后来霸主会盟频繁,诸侯畏佬,常常让大夫代行,于是大权开始旁落。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帷幕。

到战国时期后,春秋时期半独立的贵族城邑被连片的国家行政单位所替代。各国都开始修“长城”,不再是各个贵族经营自己封地城邑的防御。既然修了长城、设置了专职边防军团、给专业军队指定了后勤供应模式,各国便有了边界,一个国家便不再因一个君主的能力而骤然兴衰。于是战国七雄便不再指人,而是七个国家。

春秋后期,在城邦的基础上形成了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晋五强的局面,而三家分晋的结果便是晋国一分为三,于是五强便变成了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战国七雄是国土兼并

春秋五霸的说法不一,但战国七雄却很明确——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五霸的五只是君主的列举,是城邦联盟;而战国七雄的七则是国力的评估,是国土兼并。

那霸和雄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国历史上,霸与王相对,并非一个好的褒义词。也就是说霸主,虽然获得了实力认可,但其道德地位则被不置可否。霸道与王道相对,在儒家看来,则是路线之争。

“雄”,则是个褒贬义兼具的字,看跟谁结合:英雄、枭雄、奸雄,由褒到贬。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奸雄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刘备是枭雄,孙权是英雄,尊刘贬曹倾向很明显。

王、霸、雄,其中雄是霸与王的过渡地带:实行王道的雄是英雄,霸道的雄是奸雄,王霸道杂之的是是枭雄。

在儒家眼中,霸主,不如群雄;而群雄,不如帝王。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均有齐国,他的“孪生兄弟”鲁国去哪了?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这句话,适合于平行的竞争者,但也适合于民族家国的发展。特别是在同一地域,起点相同的国家,比如说,《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西周分封天下诸侯,同一地域,诞生了一些类似于“孪生兄弟”的国家。由于地理、民族、经济、文化习俗的相近,国家的发展,也往往在伯仲之间啊,比如说川中的巴国和蜀国,苏中的吴国和越国,甚至其起落兴衰,都是高度同步化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图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可是,却有这么一对国家,起点和条件相似,纵东西二周八百年漫长时光,发展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位于山东半岛。

诗圣杜甫曾在《望岳》中称赞,“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齐鲁两国。同为环渤海,皆有鱼盐之利,齐为姜太公之后,鲁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立国基础也差不多。

可为何,春秋之时,齐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齐也为战国七雄,一直雄踞东方,威慑天下,存在感特别强,反观鲁国呢?似乎一直都是个打酱油般的存在,差别为何这么大呢?

先看一个人,一个与兵圣孙武并称,一个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走向的人—吴起。

你看,他去魏国,一手创立魏武卒,瞬间就将赳赳老秦打的没脾气,后来去楚国,主抓改革,也曾让楚国强国之光乍现,可惜欣赏他的楚悼王不幸走了。属于到哪里,都能强兵强国的人。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图丨吴起画像

那么,吴起最先是在哪里求仕呢?竟然是鲁国,吴起在鲁国求学,曾拜在孔门之后曾申门下,儒法兼修,既懂军事,也谙政治,还是位杰出的改革家,难得的是,一颗强烈的进取之心。

一身出色的才华,盼望着,盼望着,想在鲁国出仕。

可是,这一等,似乎比后世商鞅在魏,还要艰难,一直没机会。直到有一天,机会来了。齐国举大兵攻伐鲁国,形势危急。这时,有人想到了吴起,文韬武略的吴起,向鲁君做了郑重的推荐。

然而,这情势之下,鲁国竟依然不想启用吴起,又摆出了一个理由: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能与鲁国一条心?吴起心里一发狠,将妻子杀了,再加上,此时形势,已然是千钧一发之际,鲁穆公才不得已任吴起为将。

强大的齐国,还是败在了强大的吴起手下。吴起本以为,凭此役之功,定能在鲁国获得任用,结果呢?杀妻成了他洗不掉的道德污点,其他各种攻击更是纷至沓来。

鲁为东邻之小,今有胜大国之实,国之必危

今天他能杀妻求将,明天他就会杀君以立!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图丨古代战争

在鲁国的朝堂之上,吴起就像那风箱里的耗子,更恐怖的是,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吴起不得已,逃离了鲁国。

魏国失去商鞅,后来西河之战,西丧秦地七百里,连旧都安邑都被占领。魏惠王还知道感慨,“寡人恨不能用公叔痤之言“。

看看孙膑是咋到齐国的,他遭到庞涓陷害,膝盖骨都被剃掉了,而且还关押在牢里,饶是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出使的使臣,竟然还能知道他是天下之大才,想尽一切办法,帮他到了齐国,并推荐给国家,让他得到任用。

再看看成就齐恒公霸业的管仲,当初还曾将齐恒公射伤,饶是如此,齐恒公依然不计前嫌,想办法让将他从鲁国迎回来,拜为国相。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图丨管仲画像

鲁国呢?吴起杀妻求将,固然是他道德有亏,但是,若是鲁国稍有公正些的人才选拔体制,出身地下层的吴起,犯得着如此吗?

吴起也许道德有亏,而且也可以说,鲁国实行”周礼“那一套,可是,一直身体力行提倡克复周礼,影响力最大的是谁呢?孔老夫子啊,人家可妥妥的就是鲁国本国本地人啊,那么,他老人家在鲁国得到重用没有呢?很显然,并没有。

否则,会一大把年纪,跑出去周游列国,求取仕名?孔子在鲁,也就短暂做了段时间大司寇,主管司法,不久就遭到迫害。

那这是为啥呢?什么样的人,在鲁国才能得到重用呢?孔子曾留下一个成语—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还曾捋下一句狠话,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因“秉周礼”的缘故,鲁国一直由公族执掌大权,非公族之三恒者,哪怕是孔子这样的国人,都完全参与不了中枢,别说是平民阶层,从春秋一直到战国,一直如此,以周礼为名,鲁国就这样一直抱残守缺。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图丨孔子画像

于此同时,却有着一大批道学家,大唱德治、仁政等口号,将道德与政治完全挂钩。结果呢?整个国家,一直暮霭沉沉,体制不断保守而僵化,更造成一群碌碌无为的世袭公族,

一天到晚精力旺盛地搞内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始终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那么,鲁国不想改革吗?不想延揽和任用人才吗?他也想的,奇葩的是:

人家改革,都是顺应历史潮流,走功利主义的道路,不是富国,就是强兵,在发展中逐渐去探索和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新道德标准。管仲就直接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优先的都是国计民生,让公族退出来,让百姓富起来,让人口多起来,让军队强起来!

而鲁国呢?在一群保守的卫道士熏陶下,国际形势蓬勃发展,他却日益拥抱保守主义,怀念数百年前,周礼时代,自己曾经的显赫一时,慰藉自己的内心。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霸和雄有何不同?

试问,哪个以前代的道德为目标的改革,能获得成功?看看王莽的复古改制。但是,战国七雄,乃至后世,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改革,尽管都曾遭受卫道士们的围剿,但均取得良好效果。

无论是商鞅的两次变法,还是吴起建立魏武卒,抑或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改革,普通民众得不到切实的实惠,没人会支持和拥护你那虚的一套。

在大变革的时代,曾经的爵位甚高的鲁国、宋国,就像在进化上,一些本已经登陆了的鱼类,如果再勇敢一点,就能朝着真正陆生的方向进化,后代更加高级。但是,他们却选择了再回到水里,因此,他们只能变成两栖息类,青蛙一样保守。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相关问答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谁啊_作业帮

[最佳回答]“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_作业帮

[最佳回答]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春秋五霸是怎么变成战国七雄的?

诚邀。春秋五霸其实指代个人,而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两者并无承继关系,且春秋五霸所代表的五个诸侯国多数并没有发展成为后期战国七雄,反而在战国时期被瓜分...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什么?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齐、楚、燕、韩、赵、魏、秦,称“战国七雄”...春...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区别?

首先是时间与国家不同,“五霸”是指齐,宋,晋,秦,楚,“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其次是二者社会性质不同,前者属于奴隶社会后者属于封建社会早...是春秋...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指谁?

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他们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常与其他...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有什么不同?

首先是时间与国家不同:“春秋五霸”是指五个人,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分别对应齐国,宋国,晋国,秦国和楚国。而战国七雄指七...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有谁?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其中,《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记索隐》的...

五霸七雄分别指什么记忆口诀

[回答]五国争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七国称雄:燕、赵、齐、魏、韩、楚、秦。扩展资料五霸七雄诸侯国领地春秋初期五国争霸:齐桓公、...

额,那个,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指哪几个国家?_作业帮

[最佳回答]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